1. 生態工法之美學概論(轉載台北科大)
 

1-1 生態美學概論

美國建築大師哈普林於《城市》一書中曾說:「有一種特質,那就是它能喚起人類天性中所深植之原始根源。」環境的自然與人文特質引發出觀賞者的觀感反應或評價,特別是對於觀賞者有愉悅的影響。觀察者對景觀視覺特性的接受度可能受景觀中的元素及其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位置所影響。

圖6-1 本著永續發展的原則,尊重自然環境資源(Richard TT.1994)

圖6-2為自然生態環境橫斷面自然河川之生態環境應包含多層面向(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它可提供多樣多層次之景觀視覺效果。在自然河川中,各物種經長時間之經營,孕育出一動態平衡生態系,其中使用強度之近自然環境中,是人類無法以有限時空條件,經營出類似上述之生態系,更不用說在高使用強度的人工環境中,唯有兼持前述之倫理觀以最少之方式介入,並建立可隨時修正、調整之機制(這與現行體制是有抵觸的)。

圖6-2 自然生態環境橫斷面

可見度(圖6-3)乃一資源的地理範圍及其易被觀賞者看見的易識別的特徵,決定於它們所在的位置(A.C.E, 1984)。然景觀視覺之可及性常是最直接的,人類應克制其役使自然之慾望,以超越有限生命時空之宏觀,發揚謙虛的態度,重新看待此萬物共存的大環境。換言之,人類對它之干擾度需近於零,亦可說,人類之干擾遠低於自然之復原能力,促使人類與環境能共生共存,而人造物介於自然環境之中,儘可能維持一可相互交融之生態結構。

圖6-3 可見度模型(Felleman, J.P.,1979)

環境刺激感官,在環境知覺的過程中無法讓人與環境分離,人之主觀詮釋主宰了人去改變環境之意志。但環境應為客觀存在,應視生態倫理為基礎,取得平衡之道。親生態工法之研究在此原則下取得一份人與環境間之動態平衡之共識後,方有其深層的美學意義。自然環境永遠是最能滋潤人類心理之景觀,它永遠是人為景觀模仿的對象,如何在受限的時空內去模仿自然,如何在人為介入之時又能回歸自然,不侷限於視覺之表面虛應,且還做到相互交融之生態環境,是對當前人類的最大考驗,尤其在近自然環境,甚至人工環境中。

1-2 生態工法的基礎美學觀      

從景觀應用的概念來看,人類需要景觀異質性,並為之做出奉獻,力求達到在空間上與強抗干擾、高生物多樣性、低能量持維和高產量保持平衡的最適平。景觀異質性可降低稀有內部種的豐富度,增加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景觀要慌會邊緣種和動物的豐度,因此可增強總體物種共存的潛在能力。應儘量保持自然棲地之完整,利用策略與方法增加個別孤立棲地之間的連結,促進整個景觀生態網絡的協作,以確保與增進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性原理:高的景觀異質性(不論是由於自然干擾、人為活動還是環境異質性所引的)一方面很少產生大嵌塊體,因此需要大嵌塊體內部環境的物種就相對很少;另一方面,這樣的景觀包含較多的含邊緣生態,並同時有利於以附近一個以上生態系統進行繁殖、覓食和棲息的動物。然而,該景觀總的物種多樣性較高,因為它通常具有許多生態系統類型,而每種生態系統又都有各自獨特的生物區系或物種庫。

環境的自然與人文特質引發出觀賞者一些或是更多的觀感反應或評價。特別是對於觀賞者有愉悅的影響。觀察者對景觀接受能力的界限,其受觀察者現有的活動和過去在景觀的體驗上對視覺的要求所影響而增加或減少觀賞者活動的範圍對景觀及其細節知覺的增減,是受到他和她現有活動的視覺要求和對這景觀的過去體驗有關。觀察者對景觀視覺特性的接度可能受景觀中的元素及其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位置所影響。當視覺上的的體驗。觀賞者關鍵位置在行進的路徑上的使用區域慣用區上一個或一連串的觀賞位置。

視覺品質的重要性,給予景觀一個以文化價值與景觀本體物質性的判決。當許多因子貢獻予一個視覺品質時,可以獎之整合成三個標題-生動性、完整性。協調性。使造型物看起來有立體感,噴嘴形式,噴出量、速度,以及噴出的線條變化都是很重的;噴嘴的粗細、壓、景、噴出高度之不同,所形成的形狀亦不同,予人的感受亦不同;加上基座造型的不同,所生的意象有可能全然不同。

一、人對親出自於原始的渴望

人只要看,或親近,或聽聲,即有存在的意識產生,足以令人對有親切感,使人興奮、有落實感。與任何物體組合起來,所產生的新鮮感可達到很大的效果,同時也發現人對光有潛在性的親密感,足以令人對產生心境上的良性轉變。元素應用師法自然,向自然學習,便以創造出新的、真實的環境生命力才是重要的課題。

圖6-4 人對親出自於原始的渴望 (陳慈良等,2000:182)

二、創造環境景觀多樣性

景觀中視覺複雜性越高,視覺吸收力越大。故而,依視覺的重要性,給予景觀一個以文化價值與景觀本體物質性的判決。當許多因子貢獻予一個視覺品質時,可以將之整合成三個標題-生動性、完整性和統一性。完整性(Intachness):在自然中與人造建築要求視覺的完整,與景觀賦於視覺侵犯的寬度。統一(Unity):全景觀的協調(simond, 1961),景觀視覺資源在視覺型式的連貫與協調與和諧。生動(Vividness):深刻的視覺印象被認為是結合驚人且具特色的視覺形式形態所形成的對比,景觀品質提供特色和視覺上醒目的組成。

圖6-5 環境景觀的多樣性

三、朝向生物多樣性發展

生物多樣性係指生命形體之間的變異程度,尤其是物種的數量,其中亦包括生態系形式的數量,以及同一物種間基因的變異程度(Forman,1995)。生物多樣化,並非單指生物數量與種類的多寡也包括數種的多樣性,必須是在自然生態鍊節下自然繁殖的生物之多樣性,才有生態品質上的意義。

整體說來,生物多樣性應包括三種層級的多樣性:生態系、物種、基因。追求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棲地、生物群落與生物圈內生態程序)、物種的多樣性(有機生物的變化與多樣性)以及物種內的遺傳多樣性(位於有機生命個體基因中的所有遺傳資訊)。保存生物多樣性的工作不僅是復育瀕臨絕種生物與創造棲地而已,它也包括了維特生態過種和保存長時間演化所需的基因、有機生物、及群落的承載量(Cooperider, 1991)。

高度生物多樣性不但可支持自然環境的平衡、食物網的穩定及未來自然演進的進行,以人的價值觀點而言,生物多樣性更可供作醫療、作物之生產與改良,另外兼具遊憩、觀賞與教育的價值,並促使生態系統對於不尋常的災害有較大的容受力(Druff, 1986;Van der Ryn, 1996;Given, 1997)。應儘量保持自然棲地之完整,利用策略與方法增加個別孤立棲地之間的連結,促進整個景觀生態網絡的協作,以確保與增進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

四、低能量維持的景觀設計

如擋土牆的型式應以尊重自然原則,搭配土堤並以植栽美化之,並考量其於土保持的影響,而且不可因設置擋土牆,而破壞景景觀和任意砍樹。對於河域優美的環境景觀需予以保育和維護規劃設計應配合自然環境,並對原有生態以最少更動為原則;對於已破壞之景觀,應以規劃設計中予以補救。

五、親設施之景觀

的裝飾物(Sculpture with Water)(圖6-6),將雕刻物、造型體或其他裝飾物,注入的生命後更生氣、活潑。新材料的開發,造型的新穎,更重要的是如何給予使用者特殊的意象,從而造成使用者與它產生相互的關係。而景設計的一個最佳基本原則是:一面以激發人們內心所擁有的親性;一面有效的利用造型、材料與其他物體的組合造成特殊效果。

圖6-6 親設施注入的生命(林俊寬,1992.8)

六、自然因子的運用

充分掌握環境中自然力的狀態,如、光、風…等,以作為原始環境工法設計的最佳設計決策,使其減少過量的人為環境介入,並以自然力豐富生態環境的地景藝術,增進環境資源的節省與自然動力的運用。 與任何物體組合起來,所產生的新鮮感可達到很大的效果,同時也發現人對光有潛在性的親密感,遂巧妙的做與光的設計。

1. 光

白天的陽光、夜間的照明(如圖6-7)使有漂浮的效果。光源的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同;來自正面,則有反射的效果,來自中或內側,則呈柔和狀,具有幻想遐想的引導。設計時,光源的位置應配置在看不到的地方,除不影響觀瞻外,更具有神祕感。

圖6-7 夜間舞,變化萬千(林俊寬,1992.8)

2. 風

風可使垂直落下的改變平面的現狀,或搖動或飄動或吹散或吹縐,使靜變動,動出各種樣態。如生態藝術是節省資源的藝術,利自然動力(如風)、自然現象(重力原理),使雕刻物或造型物?生動態的藝術。

圖6-8 「風之音」利用自然風力產生動態的藝術。(陳慈良等,2000:182)

圖6-9 生態工法須重視環境的人文與歷史價值(陳慈良等,2000:75)

七、人文與歷史因子

台灣有許多美麗的河川與山溪,而且,多半是地方文化的起源地或是各地兒童的最佳親場所,許多台灣人都是在這些河川或是山溪中,度過最美好的魚蝦童年經驗。自古,樹木、林地被作為鎮守的代表,如日本神社佛閣外圍的樹木、林,全靠當地地區的人們來維護養育,形成一種象徵性的空間。像這樣的林地、樹木,其自然度高,提供了絕佳的自然環境。然而隨著經濟成長和土地利用型態改變,上游涵養森林相繼開發,下遊河道逐漸覆蓋槽化,人類習於以人定勝天的心態與河爭地,河流不再是居民的生命共同體,而成為「都市之壑」。 人文,對熟悉的地方景觀所附加的獨特文化或歷史價值,藉由環境的認同感與文化記憶,產生新的生活經驗與歷史意義,擴延國人對生態環境的普遍重視,並使工法能符合人文與科技結合的現代化理念。

 

上群休閒溫泉設備游泳池工程三溫暖設備器材景觀戲水-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泳池SPA溫泉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